清风徐来,一池静水方能映照朗朗乾坤。当廉洁的种子播撒在校园土壤,我们是否真正思考过:如何让它生根发芽?
推进清廉校园建设,纪委首先要成为"啄木鸟"。不是等待问题出现,而是主动查找病灶。每周的廉政风险排查就像定期体检,从教材采购到基建招标,每个环节都要反复"过筛子"。去年针对后勤采购开展的专项审计,不就发现了3起程序不规范问题?及时约谈、限期整改,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。
但制度终究是冰冷的,人心才是关键。我们尝试用文化浸润代替简单说教。廉政主题书画展上,学生创作的《青莲图》被印成明信片;教师节前夕,纪委公众号推送的《致全体教师的廉洁倡议书》阅读量破万。当廉洁教育融入思政课堂,当"亲清"师生关系成为共识,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,难道不比生硬的规定更持久?
数字最能说明成效。相比前年,今年信访举报量下降42%,涉及学术不端的投诉实现零突破。更令人欣慰的是,在最近的无记名测评中,89%的教职工认为"校园风气明显好转"。这难道不是师生们用脚投票的结果?
当然,树欲静而风不止。社会上的诱惑像潮水,总会试图冲刷校园围墙。某学院副院长违规接受宴请被查处的事例警示我们:廉洁建设永远在路上。下一步,我们将把监督探头延伸到科研经费使用、校企合作等新领域,让"微权力"也能照到阳光。
清廉校园不是贴在墙上的标语。当教师拒绝家长红包时眼底的坚定,当学生举报考场作弊时挺直的脊梁,这些生动的注脚,正在书写比总结报告更有力的答案。纪委要做的,就是守护这份清澈,让校园始终流淌着干净的水声。